菜鸟笔记
提升您的技术认知

java垃圾回收-ag真人游戏

在java中是通过引用来和对象进行关联的,也就是说如果要操作对象,必须通过引用来进行。那么很显然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引用计数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不失一般性,如果一个对象没有任何引用与之关联,则说明该对象基本不太可能在其他地方被使用到,那么这个对象就成为可被回收的对象了。这种方式成为引用计数法。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实现简单,而且效率较高,但是它无法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因此在java中并没有采用这种方式(python采用的是引用计数法)。看下面这段代码: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object object1 = new myobject();
        myobject object2 = new myobject();
 
        object1.object = object2;
        object2.object = object1;
 
        object1 = null;
        object2 = null;
    }
}
 
class myobject{
    public object object = null;
}

最后面两句将object1和object2赋值为null,也就是说object1和object2指向的对象已经不可能再被访问,但是由于它们互相引用对方,导致它们的引用计数都不为0,那么垃圾收集器就永远不会回收它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java中采取了 可达性分析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系列的“gc roots”对象作为起点进行搜索,如果在“gc roots”和一个对象之间没有可达路径,则称该对象是不可达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被判定为不可达的对象不一定就会成为可回收对象。被判定为不可达的对象要成为可回收对象必须至少经历两次标记过程,如果在这两次标记过程中仍然没有逃脱成为可回收对象的可能性,则基本上就真的成为可回收对象了。最后面两句将object1和object2赋值为null,也就是说object1和object2指向的对象已经不可能再被访问,但是由于它们互相引用对方,导致它们的引用计数都不为0,那么垃圾收集器就永远不会回收它们。

java并不采用引用计数法来判断对象是否已“死”,而采用“可达性分析”来判断对象是否存活(同样采用此法的还有c#、lisp-最早的一门采用动态内存分配的语言)。 
此算法的核心思想:通过一系列称为“gc roots”的对象作为起始点,从这些节点开始向下搜索,搜索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当一个对象到 gc roots 没有任何的引用链相连时(从 gc roots 到这个对象不可达)时,证明此对象不可用。以下图为例: 

对象object5 —object7之间虽然彼此还有联系,但是它们到 gc roots 是不可达的,因此它们会被判定为可回收对象。

在java语言中,可作为gc roots的对象包含以下几种:

  1.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可以理解为:引用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的所有对象)
  2. 方法区中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可以理解为:引用方法区该静态属性的所有对象)
  3.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可以理解为:引用方法区中常量的所有对象)
  4. 本地方法栈中(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可以理解为:引用native方法的所有对象)

可以理解为:

(1)首先第一种是虚拟机栈中的引用的对象,我们在程序中正常创建一个对象,对象会在堆上开辟一块空间,同时会将这块空间的地址作为引用保存到虚拟机栈中,如果对象生命周期结束了,那么引用就会从虚拟机栈中出栈,因此如果在虚拟机栈中有引用,就说明这个对象还是有用的,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

(2)第二种是我们在类中定义了全局的静态的对象,也就是使用了static关键字,由于虚拟机栈是线程私有的,所以这种对象的引用会保存在共有的方法区中,显然将方法区中的静态引用作为gc roots是必须的。

(3)第三种便是常量引用,就是使用了static final关键字,由于这种引用初始化之后不会修改,所以方法区常量池里的引用的对象也应该作为gc roots。最后一种是在使用jni技术时,有时候单纯的java代码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可能需要在java中调用c或c 的代码,因此会使用native方法,jvm内存中专门有一块本地方法栈,用来保存这些对象的引用,所以本地方法栈中引用的对象也会被作为gc roots。

jvm之判断对象是否存活(引用计数算法、可达性分析算法,最终判定)

finalize()方法最终判定对象是否存活:

    即使在可达性分析算法中不可达的对象,也并非是“非死不可”的,这时候它们暂时处于“缓刑”阶段,要真正宣告一个对象死亡,至少要经历再次标记过程。
    标记的前提是对象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后发现没有与gc roots相连接的引用链。
  1).第一次标记并进行一次筛选。
    筛选的条件是此对象是否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
    当对象没有覆盖finalize方法,或者finzlize方法已经被虚拟机调用过,虚拟机将这两种情况都视为“没有必要执行”,对象被回收。

  2).第二次标记
    如果这个对象被判定为有必要执行finalize()方法,那么这个对象将会被放置在一个名为:f-queue的队列之中,并在稍后由一条虚拟机自动建立的、低优先级的finalizer线程去执行。这里所谓的“执行”是指虚拟机会触发这个方法,但并不承诺会等待它运行结束。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一个对象finalize()方法中执行缓慢,或者发生死循环(更极端的情况),将很可能会导致f-queue队列中的其他对象永久处于等待状态,甚至导致整个内存回收系统崩溃。
    finalize()方法是对象脱逃死亡命运的最后一次机会,稍后gc将对f-queue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小规模标记,如果对象要在finalize()中成功拯救自己----只要重新与引用链上的任何的一个对象建立关联即可,譬如把自己赋值给某个类变量或对象的成员变量,那在第二次标记时它将移除出“即将回收”的集合。如果对象这时候还没逃脱,那基本上它就真的被回收了。
流程图如下:

在jdk1.2以前,java中引用的定义很传统: 如果引用类型的数据中存储的数值代表的是另一块内存的起始地址,就称这块内存代表着一个引用。这种定义有些狭隘,一个对象在这种定义下只有被引用或者没有被引用两种状态。 
我们希望能描述这一类对象: 当内存空间还足够时,则能保存在内存中;如果内存空间在进行垃圾回收后还是非常紧张,则可以抛弃这些对象。很多系统中的缓存对象都符合这样的场景。 
在jdk1.2之后,java对引用的概念做了扩充,将引用分为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软引用(soft reference)、弱引用(weak reference)和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四种,这四种引用的强度依次递减。

⑴强引用(strongreference)
强引用是使用最普遍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具有强引用,那垃圾回收器绝不会回收它。当内存空间不足,java虚拟机宁愿抛出outofmemoryerror错误,使程序异常终止,也不会靠随意回收具有强引用的对象来解决内存不足的问题。  ps:强引用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a a = new a()这个意思。

⑵软引用(softreference)
如果一个对象只具有软引用,则内存空间足够,垃圾回收器就不会回收它;如果内存空间不足了,就会回收这些对象的内存。只要垃圾回收器没有回收它,该对象就可以被程序使用。软引用可用来实现内存敏感的高速缓存(下文给出示例)。
软引用可以和一个引用队列(referencequeue)联合使用,如果软引用所引用的对象被垃圾回收器回收,java虚拟机就会把这个软引用加入到与之关联的引用队列中。

⑶弱引用(weakreference)
弱引用与软引用的区别在于:只具有弱引用的对象拥有更短暂的生命周期。在垃圾回收器线程扫描它所管辖的内存区域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了只具有弱引用的对象,不管当前内存空间足够与否,都会回收它的内存。不过,由于垃圾回收器是一个优先级很低的线程,因此不一定会很快发现那些只具有弱引用的对象。
弱引用可以和一个引用队列(referencequeue)联合使用,如果弱引用所引用的对象被垃圾回收,java虚拟机就会把这个弱引用加入到与之关联的引用队列中。

⑷虚引用(phantomreference)
“虚引用”顾名思义,就是形同虚设,与其他几种引用都不同,虚引用并不会决定对象的生命周期。如果一个对象仅持有虚引用,那么它就和没有任何引用一样,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被垃圾回收器回收。
虚引用主要用来跟踪对象被垃圾回收器回收的活动。虚引用与软引用和弱引用的一个区别在于:虚引用必须和引用队列 (referencequeue)联合使用。当垃圾回收器准备回收一个对象时,如果发现它还有虚引用,就会在回收对象的内存之前,把这个虚引用加入到与之 关联的引用队列中。

1 为什么需要使用软引用

首先,我们看一个雇员信息查询系统的实例。我们将使用一个java语言实现的雇员信息查询系统查询存储在磁盘文件或者数据库中的雇员人事档案信息。作为一个用户,我们完全有可能需要回头去查看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前查看过的雇员档案信息(同样,我们在浏览web页面的时候也经常会使用“后退”按钮)。

这时我们通常会有两种程序实现方式:

一种是:

把过去查看过的雇员信息保存在内存中,每一个存储了雇员档案信息的java对象的生命周期贯穿整个应用程序始终;

另一种是:

当用户开始查看其他雇员的档案信息的时候,把存储了当前所查看的雇员档案信息的java对象结束引用,使得垃圾收集线程可以回收其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当用户再次需要浏览该雇员的档案信息的时候,重新构建该雇员的信息。

很显然,第一种实现方法将造成大量的内存浪费.

而第二种实现的缺陷在于即使垃圾收集线程还没有进行垃圾收集,包含雇员档案信息的对象仍然完好地保存在内存中,应用程序也要重新构建一个对象。

我们知道,访问磁盘文件、访问网络资源、查询数据库等操作都是影响应用程序执行性能的重要因素,如果能重新获取那些尚未被回收的java对象的引用,必将减少不必要的访问,大大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

 

网站地图